最近一段时间,传统实体经济老板对“网络经济”的吐槽一波接着一波。董明珠称“90后开网店是国家经济隐患”、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也指责说“新零售、新制造”等是“胡说八道”。而互联网经济的代表马云则强硬回击,“不是实体不行了,是你的实体不行了”,直接点出了部分实体企业的硬伤。
面对争论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站出来为电商物流正了名,他说:“网店是新经济,但直接带动了实体工厂的销售;快递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,既拉动了消费也促进了生产。这些典型的新经济行业,实际上都是生产性服务业,都是在为实体经济服务,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。”其实,互联网经济企业和传统实体经济企业之所以矛盾如此激化,只能说明双方融合得还不够好。无论是互联网企业信奉的“互联网+”,还是传统实体经济企业坚持的“+互联网”,都还没有达到共同繁荣的预期目标。
正如李克强所说:“目前部分依靠传统动能的实体经济产业,确实面临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。怎么破解这一问题?还要让传统产业插上新经济的‘翅膀’,用新动能带动传统动能转型升级。”
事实上,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新经济的‘翅膀’,已经有不少生产制造企业获得了新动能,实现了“新制造”。
据《四川日报》报道,传统家具企业过去不知道客户是谁、从哪里来、需求和喜好是什么。三个“不知道”,导致企业对市场犹如盲人摸象。而有了大数据之后,“大象”的画像清晰了起来。例如:成都德邦博派家具有限公司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做过模拟店铺测试,数据让企业十分意外:一些国内走俏的现代风格餐桌,在海外市场无人问津;本以为不被看好的地中海风格餐桌,点击量却很高,因此企业决定调整市场策略。
变化同样发生在酒业。去年,五粮液集团与京东进行数据和营销合作,联合在手机京东上开展超级品牌日合作,结果上线60分钟的销量就超过了“双11”在京东全网的销量。
与“新制造”相辅相成的是,为实体经济企业服务的电商物流也实现了“新零售”。
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认为,“新零售”就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,将“人、货、场”等传统商业要素进行重构的过程,包括重构生产流程、重构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、重构消费体验等。每个企业都将走向数据公司,完成消费者的可识别、可触达、可洞察、可服务。
阿里研究院专家粟日认为:“‘新零售’时代,产品即服务。快递或者物流慢慢会跟零售商捆绑在一起,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。”快递或者原来的零售商不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,而现在他需要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;原来的物流跟客户没有关系,物流就是物流,零售就是零售,而现在的物流服务变成了消费者体验的重要标杆,这个物流服务也是产品的一部分,所以服务跟产品其实就分不开了,两家的利益也被捆绑在一起。”
可见,依托于互联网和大数据,电商物流和传统实体经济可以形成“新零售”和“新制造”共同繁荣的“新经济”,可以是相爱关系,不必是相杀关系。